本网讯(通讯员:融媒体工作室/ 胡欣 宣俊 摄影:融媒体工作室/胡欣 宣俊 指导老师:王亚君)他是连续两年综测第一的“学霸”,是手握3项国奖8项省奖的竞赛达人,是身兼班长、学生会主席的学生骨干,更是扎根基层实践的青年志愿者。从文学创作到科研创新,从学生工作到社会实践,都有他深耕的足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全能型的“六边形战士”——文化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肖磊。
在没有见到肖磊时,仅凭着简历,我们便对肖磊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到底是“何方神圣”既能稳居专业综测榜首,又能在科技创新领域斩获国奖?既能在学生工作中统筹全局,又能在基层实践中默默扎根奉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见到了这位“六边形战士”。
从“书面”到“实践”,学霸的小妙招
采访刚开始时,我们从他的“学霸”人设聊起。他告诉我们,自己的成绩好并非他天赋异禀,而是他深知积累的重要性。肖磊在学习的道路上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三轮复习法”——搭建知识框架,深入填充细节,模拟考试和练习,环环相扣,查缺补漏,稳步提升。
凭借着这样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肖磊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连续两年综合测评排名专业第一。不过,他并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汲取,他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征文比赛,其撰写的文学评论《〈天桥〉折射出的镜相与世相——陈斌先短篇小说〈天桥〉的内核与启示》被六安市文联主办杂志《映山红》收录。采访中,肖磊特别提到了曾经参加国学知识竞赛的经历:“因为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比较感兴趣,这也是选择汉语言专业的原因之一。”比赛中一道关于“西汉河东四郡”的题目让他记忆犹新:“有敦煌、武威、张掖和酒泉这四个,也是通过比赛我才知道这个知识。”
从“动笔”到“动手”,文科生的科技跨界之旅
去年,在安徽工程大学的校园里,一辆吊车的到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是肖磊所在的我校“睿航”无人艇团队正在运送他们的无人艇设施。“当我们的无人艇亮相时,吸引了很多路过的同学,同学们纷纷打卡合照。那时的骄傲和荣耀一直在我心中闪烁。”肖磊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这种自豪感不仅来自于同学们的关注,更源于团队在科研道路上的坚定探索。
作为一名“纯正”的文科生,从汉语言文学跨界到无人艇团队,肖磊的这一尝试让很多人都看不懂,但他自己却乐在其中。“与睿航无人艇团队的缘分,起始于开学前他们的招生宣传。当时,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内心萌生出想要加入他们的强烈念头。后来又在我们老师的推荐下顺利加入团队。”从那天起,肖磊便开始了“白天学文言,夜晚啃代码”的忙碌生活。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和晦涩的专业术语时,身为文科生的他主动出击,虚心地向团队成员和老师请教,主动承担起项目书撰写与成果转化的任务。
凭借他扎实的“文科赋能”,为了能让无人艇项目更好地实现落地运营,肖磊又产生了创业的想法。于是,他作为法人成立了合肥艇行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新型吊放式无人艇自主布放回收系统”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谈及这段经历,他特别提到团队导师刘源的言传身教:“在巢湖35℃的高温下,刘老师钻进无人艇舱内排查故障,这种‘蹲下来做事’的科研精神,让我明白任何成就都应始于脚踏实地。”
从“校组织”到“建家乡”:“龙头”担当显责任
从睿航无人艇团队的“跨界科研人”到舞龙舞狮队的“非遗传承者”,肖磊的社会实践之路始终带着一种“破圈”的勇气。加入舞龙舞狮队源于军训时的“一眼心动”。“当看到学长们舞起龙灯,那种力量与美感的结合让我热血沸腾。”肖磊忍不住向我们比划着。也正是从那次的“一眼心动”坚定了他想要加入舞龙舞狮队的决心。从零基础学员到站上新生军训汇演舞台,肖磊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从“观众”到“传承者”的蜕变,当我们问到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比较难掌握的动作,他回忆道:“上肩旋转这个动作需要舞龙二位置的同学站在我(舞龙头)的肩膀上,接过龙头杆,然后再由我带着整条龙旋转。”该动作不仅需要考虑到龙头的体力和平衡力,更需要团队的整体合作能力,而训练中的反复打磨,让肖磊懂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只是说说而已,也更加坚定了他想要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决心。
在舞龙舞狮队伍中,他是龙头担当;在志愿服务中,他是家乡的建设者。在肖磊的心里,离开家乡上大学,不是为了远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他主动深入广阔农村基层,在家乡于都县担任兼职团干部,辅助乡村治理;深入基层开展“红领巾学堂”“巡河护水”等45次实践活动。在和我们分享基层工作时,肖磊坚定地说:“在留守儿童托管服务中,我发现孩子们可以通过手机视频与父母沟通,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令我难忘。科技缩小了距离,而我们的陪伴能放大温暖。”这些经历也让肖磊对“青年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的成长,不是远离基层,而是走进基层,用所学反哺社会。”谈及未来规划时,肖磊的眼中闪烁着坚定,再一次说到他希望能返回家乡,并用自己的所学回馈家乡。
回顾大学时光,肖磊特别感谢辅导员赵群老师。一次生病住院的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我是江西赣州人,家人离得远没能来陪护。赵群老师下班后赶来看我,还带着家乡特产小吃。”这份温暖也成为了他前行路上的重要力量。
从课堂到实验室,从讲台到基层建设,肖磊用行动证明——“六边形战士”,从来不是天赋异禀的奇迹,而是敢于打破边界、在跨界中寻找可能性的勇气。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他仍在不断解锁新的“成长副本”,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热血青春。
(审核:濮明月 编辑:颜孟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