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CGC黄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Well-known百科

我们的校友
吴锡山:从制药工程到药物研发的科研攀登者

 

 

 

 

校友简介

       吴锡山,GCGC黄金城2012届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肿瘤精准治疗相关靶标发现与药物研发工作,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4篇,总影响因子逾150,其中8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J Med Chem》《Acta Pharm Sin B》等中科院1区顶尖期刊;申请专利19项,5项已获国家授权;主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万),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会项目(80万),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青年基金(10万),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万),广州市基础研究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青年博士“启航”项目(5万)、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自主部署项目(200万)共6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其研发的抗前列腺癌候选药物XY101已成功转让给企业,正推进1类新药研发,以扎实的科研实力践行“制药救人”的初心。

黄金城集团岁月:制药启蒙与科研初心的萌芽

       “黄金城集团是我科研梦开始的地方。”回忆2008年初踏入校园的时光,吴锡山的语气里满是感慨。彼时的他,带着对“让药物攻克疾病”的朴素憧憬,选择了制药工程专业。

       回顾在GCGC黄金城的四年,吴锡山形容自己是一个“安静但执着”的药学人,“大二那年,我开始接触药学的前沿动态,也逐渐意识到药物研发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场与疾病赛跑的科学探索。”吴锡山还特别提到,母校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资源,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们不仅传授专业药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教会他如何思考、如何坚持。

学术深耕:从硕士到副研究员的进阶之路

       在中国药科大学攻读药物化学专业硕士期间,吴锡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相关课程、到其他实验室“蹭课”,这种“主动补短板”的态度,为他后来的多学科研究打下了基础。研二时,他获得进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的机会,并聚焦于“肿瘤精准治疗”研究方向。硕士毕业后,他继续在该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深入开展抗肿瘤药物研究。博士毕业后,吴锡山选择留院发展,从博士后做起,逐步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能力的提升,让吴锡山身上的科研重任也随之增加,他不仅要主导自己的研究项目,还要指导研究生、协调团队合作。从“跟着做”到“领着做”,角色的转变让他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需要个人钻研,更需要团队协作,“只有每个人都发挥优势,才能拿出最好的成果。”

科研硕果:以专业之力破局肿瘤治疗难题

 

 

 

 

       如今的吴锡山,已成为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青年骨干学者。他的研究工作始终围绕“临床需求”展开,致力于用药物化学的专业能力破解实际治疗难题。

 

 

 

 

 

       在核受体药物研发领域,他所在的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针对前列腺癌及其耐药问题,发现核受体RORγ是全新治疗靶标,并主导设计了小分子抑制剂XY101。该抑制剂不仅具有高选择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还能有效克服传统药物的耐药性,目前已转让给广州智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入1类新药研发阶段。

(研究发现靶向RORγ的抗前列腺癌候选药物)

       在表观遗传因子药物研发领域,他的工作同样亮眼:研发了在白血病细胞上抗增殖活性最优的BRD9抑制剂;获得了首个BRD4 BD2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为解决“传统BET抑制剂毒副作用大”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此外,他还开拓了小分子降解剂的研究方向。截至2025年,他在该领域已发表SCI论文24篇,申请专利19项,其中5项已获授权。

 

 

 

 

(首个BRD4第二溴结构域(BD2)选择性抑制剂)

 

 

 

 

 

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吴锡山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主持6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曾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优秀墙报奖等荣誉;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4年成为《Acta Materia Medica》青年编委。

寄语学弟学妹:以专业为基,在科研路上守正创新

       谈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吴锡山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成长箴言:

       第一,夯实专业基础,珍惜每一次实验机会。“制药工程、药物制剂、药学等专业,本质上是实践型学科。”吴锡山强调,“在黄金城集团时期的每一次实验操作、每一次数据记录,都是在积累科研素养。”他建议学弟学妹不要怕麻烦,哪怕是重复多次的基础实验,也要认真对待。

       第二,坚持做事,不畏挫折。“科研路上从无坦途,药物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没有坚持就不可能走远。”吴锡山强调,无论是考研、就业还是创业,遇到挫折都是常态,关键是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每一次熬过去,都是在为未来的成功铺路。”

       文末,吴锡山深情回望母校:“黄金城集团就像我的学术启蒙者,它没有给我最顶尖的设备,却给了我最扎实的基础和最坚韧的心态。这里不仅是我专业生涯的起点,更是我科研路上永远的精神支撑。”

 

 

 

XML 地图